泸县喻寺中心卫生院 图源:泸县卫生健康局
“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很方便。”近日,泸县喻寺镇村民代某桂因脑梗塞后遗症前往该镇中心卫生院就诊,以前康复治疗要去县城,坐车要1小时,如今就近看病只需要10分钟。
“中医药强县建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整体服务能力提上去,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泸县喻寺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应国说。
近年来,泸县积极推动中医药强县建设,2023年全面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等19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医药强县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召开联席会、推进会,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在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场馆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由点及面,拓宽中医药服务“网络”
今年8月,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示范中医馆、示范中医阁复评验收结果,泸县玉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医疗机构示范中医馆复评合格;奇峰中心卫生院等3家医疗机构示范中医馆验收合格;太伏镇、玉蟾街道2家村卫生室中医阁复评合格,96家村卫生室中医阁验收合格。
从县级到镇级、村级,层层延伸,由点及面,泸县不断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从2017年开始,泸县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60个中心村卫生室,共有工作人员8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人数(本村)57人,其他村派驻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人数4人,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人数16人,注册护士人数3人。目前,中心村卫生室主要用于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
“为实现村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场馆全覆盖,泸县筑牢村级网底,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100%的村卫生室(站)设有中医角,配备5种以上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均能提供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在全县优选10%的村卫生室进行中医场馆升级打造,建成市级‘示范中医阁’98家,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0%以上。”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另外,泸县将中医药强县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进,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事项。
据统计,在持续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建设过程中,泸县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5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1个,在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市级6个、县级15个,2项中医科研课题列入省级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立项计划,玉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个县域医疗次中心纳入中医医联体建设,覆盖人口达54.61%。
成效背后,离不开近年来泸县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为抓手,多维度、齐发力,真抓实干、奋力推进县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从内到外,建强中医药发展“枢纽”
“针灸、推拿……”近日,泸县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技能竞赛,全县26家医疗机构39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同台竞技。
“开展本次竞赛,既是对中医药方剂知识、基本技能的一次集中检验,更是对中医药特色、技能疗效的一次集中展示。”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竞赛旨在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
以赛促学,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是强化内力的一种体现。2021至2022年,泸县投入中医药经费、设立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和传承创新,优先满足泸县中医医院38.4亩、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24.5亩建设用地需求,投入1亿元新建泸县中医医院内科大楼,有效保障县域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介绍,泸县中医医院通过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县域中医“龙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得到全面加强,现已成功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培育获得中医药高级职称的人才22人。
持续实施中医场馆标准化建设工程,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是打好内在基础的重要一环。
泸县喻寺中心卫生院作为全市首批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建设单位,打造了1100平方米中医综合服务区。20个镇级医疗机构100%建有中医馆,中医类别医师占比超过25%,均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服务量达50%以上,建成市级“示范中医馆”6个。
同时,泸县中医药人才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在加大中医药人才特别是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方面,泸县出台《泸县中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师承教育、临床教学等方式,拓展基层中医药人才供给渠道,培育全国中医技术传承、“西学中”骨干人才3名,省级优秀中药人才、优秀专家3名,“天府名医”1名,市县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名中医33名。
有了人才支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将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为此,泸县依托县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西学中”培训基地,2023年已举办培训班4期,采取理论培训结合实践操作方式,对镇级适宜技术推广员开展技术推广培训45项,开展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组建由138名中医师组成的联村帮扶队伍,每月对全县300个村卫生室通过专家坐诊、业务指导、现场教学等形式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守正创新,擦亮中医药强县“名片”
今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区域中医药院内制剂研究转化中心项目在泸县开工建设,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生产剂型较多的中医药院内制剂研究及转化中心。该项目位于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计划于2025年12月竣工。
医药新城,康健之都。2013年,泸县规划建设21.3平方公里医药产业园,分别建成4平方公里的核心承载区和生活配套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选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名单,出台《泸县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十六条政策措施》,引进国康药业、蜂源制药、西蜀九锦、众鼎中药和秦巴医药5家中医药生产企业。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区域中医药院内制剂研究转化中心项目落户泸县,总投资超1.8亿元,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更好地满足中医药院内制剂研发、转化、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项目推动,泸县还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依托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泸县建设了渝泸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特色道地中药材,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品种以枳壳枳实、白芷、车前草和积雪草等药材为主,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达1.8亿元。
围绕“中医药+文旅”发展目标,泸县促进中药材“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在百和镇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太伏镇万亩枳壳枳实GAP种植基地打造了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依托泸县中医医院打造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申报市级“中医药文化示范学校”1家,将“李宏中药热奄包疗法”“郑氏中医针灸推拿疗法”“贺式火针三通法治疗”和“中医正骨疗法”4项传统中医药项目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培育代表性传承人1名。
“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县,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对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全县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县将持续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为建设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强省和中医药强市贡献泸县力量。(林夕 邓江)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