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科技城科技创新动作频繁,产业发展蓬勃有力——原创的人形机器人亮相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收获多笔海外订单;涪江实验室打通科研成果的转化途径,助力核医疗产业蓬勃发展;通用航空机场开通首条航线、火箭发动机项目接连落户,中国科技城制造不断突破自我,“飞得更高”……
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中国科技城不断提速,“秘诀”何在?关键是找到了一条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这正是绵阳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和探索方向。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202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指导性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赋予绵阳科技城为国家科技创新探索路径的光荣使命。同年11月,新的绵阳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
从接过建设科技城这一重任起,绵阳就注定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绵阳一马当先,靠着雄厚的科研资源和敢闯敢试的发展决心,绵阳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
追“新”、从“制造”变“智造”……一系列动作下,绵阳科技城发展的澎湃动能不断迸发。
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产业集聚地,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在此汇聚成势。
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企业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已收获海内外多个订单。
总投资280亿元的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项目,该项目从建设到投产仅用不到1年的时间。
从0到1
科研院所成为产业创新“助推器”
几乎从零开始,绵阳的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两年时间已发展为当地新兴产业的名片。这种蓬勃的势头从何而来?
走进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四川福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简洁的办公场所内,该公司创始人胡天链正蹲在地上研究仿真机器人。“‘小脑’已经发育完全,我们要做的是把它的‘小脑’和‘运动神经’结合起来,让它能够行动自如。”胡天链说。
悬挂在架子上的两条仿真机器人大腿看上去很轻盈,但实际却很有力量,单腿负重深蹲可达65公斤、双腿负重深蹲可达145公斤。
胡天链在电脑上输入一串代码后,仿真机器人做起了前后左右摆动的动作,十分灵活。“因为要模仿人类行走,就需要将人类1秒能做的动作拆分成100个动作让它完成,所以它每百分之一秒就会有1个动作。”胡天链说,一秒的连续运算和100次的调整拆分必须精确,才能让仿真机器人走路自然平稳。
该公司的研发团队中,约三分之一成员来自西南科技大学。“公司里不仅有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在这里实习,学校的老师也会时不时过来调研考察。”胡天链说。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集聚了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技资源,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2022年2月起,绵阳市推行科技助理制度,从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遴选科技助理,全职参与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工作。
随后,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南科技大学等65家单位共同发起并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基于此,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了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
两大机构先后挂牌成立,其成员单位既有高校院所,也有产业龙头企业,更多的成员则是像福德机器人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得益于此,目前,绵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蓬勃发展,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
从1到10
从中小企业着手激活产业链
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也是产业链上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主攻手”和供应链上的“配套专家”。
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在2021年通过转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成果,推出国产首创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首次实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医用同位素制备领域的应用,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2023年,该公司一跃成为全球规模领先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绵阳新型工业化的“新”与过去相比有所不同,这种“新”是从基础做起。
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中小企业,是创新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薄弱环节。中小企业要拥抱新质生产力,“智改数转”是解题方法之一。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突出问题,绵阳首先从转变思想入手,精准施策。
为此,绵阳聘请了专业机构,为近500家企业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诊断,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专项报告,梳理出在研发设计、生产环节、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智改数转”要点,为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不久前,绵阳科技城召开了以食品饮料轻纺行业为主的“智改数转”专题培训会。会上,龙头企业的经验分享让参会人员深受启发。此后,以产业链为主,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分行业、分类型组织各类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
绵阳金融机构也推出了“绵州智数e贷”“智改数转通”等为企业“智改数转”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
为什么要下大力气引导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绵阳正在培育壮大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加快智能化升级,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产业链发展中。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这是绵阳科技城一直在做的事。多年来,绵阳科技城每月都会举办一场成果发布会,主要帮助科技城的科技企业发布新的产品,如新型驱动变压器、沸石转轮预警系统、SPTC25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产品,每一款产品都有其技术上的独到之处。
帮助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下一步,绵阳科技城将加强与华为公司等优质服务商的深度合作,打造科技城制造业“智改数转”融合促进中心,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从10到100
产业集群式发展企业彼此赋能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集群式发展,以及产业链上的协同联动。
走进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绵阳巨星永磁新材料公司生产车间,一套智能化设备正在对充磁前的产品进行自动分类、剔除。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厂房林立,办公楼内每天有上百人在此忙碌。
在绵阳,实验室释放出的创新活力,汇集成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以磁性材料为例,绵阳市磁性材料产业在国内发展起步较早,这里拥有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研究所、国家磁性材料及器件核心能力研制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当丰富的技术储备遇上大型项目,双方便产生了强大的“化学反应”。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为引领,现已培育了西磁科技、东辰磁材、德华磁材、信和磁材、维奇电子等一大批专门从事磁性材料生产的企业,基本涵盖了磁性材料的所有产品种类。
目前,绵阳磁性材料企业中,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户。
产业发展离不开机制保障。绵阳建立由绵阳科技城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担任“链长”的磁性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副链长由产业主要承载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主要责任人、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的工作模式,不断推动产业链发展壮大。
目前,绵阳正在不断推动磁性材料产业向高性能永磁材料、永磁电机等价值链高端延伸,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拓展应用。
从磁性产业发展中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式发展,不仅能让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动,更能使产业链上的企业彼此赋能。
“智改数转”亦是如此,绵阳龙头企业长虹通过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等多项技术,创造了中国第一批“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成功推动产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信息化。
带着丰富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经验和模式,长虹通过产业链赋能上下游企业,服务3000余家企业,形成服务外溢能力。
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当前,随着众多项目、企业不断在绵阳科技城“破土”而生、成长壮大,多条产业链逐渐塑造成型,一个个产业集群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付江 郭文丹/文 刘军/图)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