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乐聚机器人、上海微创、科大讯飞等多家在绵阳市的企业,携20余件最新产品组团亮相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会前,“绵阳造”机器人还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人形机器人夸父-MY当起讲解员,与游客谈古论今;一旁的四足仿生机器狗,完成一轮巡检维护任务。绵阳加快建设四川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真实场景需求为牵引,打造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示范案例,力争形成规模化应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然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规模应用,从书架到货架,这一步却非易事,需要克服产业、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
让人工智能加速走向应用场景,离不开产业基础。绵阳具备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机器人等产业基础较好,为人工智能的终端实现提供了支撑。目前绵阳多家机器人企业正与讯飞星火大模型、华为大模型等合作,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和产业想象空间。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高端技术不再只是书架上的学术成果,而是成为许多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工具,推动了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
而市场接受度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的关键环节。促进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必须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能否成功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接受程度。这需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和偏好。需要通过市场手段,让技术得以作为一种市场要素自由流通,让技术创新端和产品供给端紧密配合,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当然,政策持续有效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对于创新成果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新能源政策的推出,为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政策优惠,加速了这些技术的商业化步伐。那么,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来说,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依然是拓展创新成果应用场景的着力点。
面对未来,我们既要看到创新成果带来的机遇,也要认识到其面临的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创新成果,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共享,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只要我们务实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就一定能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