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
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总面积为1459平方公里,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常年活动有野生大熊猫73只,占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数量的4%。
2023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两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人退猫进”,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26万亩,生态修复了,动物也来了,大熊猫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监控镜头里。在龙池小草坡区域,每个季度都有大熊猫“出镜”。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总面积为1459平方公里。
一进一退“滚滚”之家更宜居
今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发布最新出炉的红外相机抓拍到的动物影像,镜头里深夜觅食的大熊猫、对着镜头“卖萌”的黄喉貂、悠闲路过的小熊猫、看着镜头发呆的四川羚牛等轮番上场,它们用灵动和可爱,诉说着家园的美好——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之际,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模样。
过去,因为地壳运动、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大熊猫数量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为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成都科学整合大熊猫栖息范围内原有16个保护地及其管理机构,完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详细划定管护范围,构建起“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
除了巡护员监测巡护外,成都还积极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构建监测网格178个,推进完善“天空地人”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逐步构建“实时监测+长期监测”模式。
此外,着力于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采用低干扰修复模式,稳步推进都江堰长河坝、大邑火石溪等地震受损点位恢复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封山育林、灾后地块植被修复、高郁闭度人工林调整等方式,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26万亩,碎片化栖息地逐渐串联成片;有序退出矿业权31宗,进一步还水于河、还林于自然。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重点破碎区逐渐被修复,如今的公园内美景遍地——崇山峻岭、林海茫茫,悬崖峭壁上,瀑布飞流直下,无数动植物在此安家繁衍,漫山遍野充满生机。
两年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内,大熊猫、金丝猴、雪豹、四川羚牛、红豆杉、珙桐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良好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同时,通过巡护、监测、本底调查以及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等,大熊猫及同域野生动物野外遇见率及监测率显著上升。
一方面,人类活动在退却,另一方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工作人员需适当进入公园。
“野生动物已完全接纳了人工辅助设置的动物饮水点。”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内,身着深绿色迷彩服的一名巡护员远远地趴在山坡边,观察野生金丝猴饮水。
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通过设置人工饮水点、首创野生动物人工洞穴等方式,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环境。如龙池管护站的人工饮水点大多设置在距离水源地较远的山坡地带,管护站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跟踪监测,野生动物对饮水点的利用非常频繁,证实人工辅助饮水点项目成效显著。按照“天然保护为主,人工改造为辅”的原则,他们还将在部分区域增设饮水点。
此外,为了让野生动物能更好地过冬,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启动了大熊猫野外产仔人工洞穴建设及后续红外相机监测项目,该项目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属于首创。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常年活动有野生大熊猫73只。
建设入口社区探索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需要探索的重要命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入口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有一个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当地村民成立巡护队,定期巡护保护小区内约3万亩林地。为确保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居住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内的村民迁移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入口社区。
为更好地从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引导村民参与生态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以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为试点,成立由政府主导、管护总站参与、村(社区)两委牵头、村民为主体、公益组织协作、学研企赋能的共建共管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制度,创新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入口社区还通过融合大熊猫保育、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后勤保障、大熊猫特色旅游等带动经济发展和社区综合治理,实现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62岁的巡护队员王贤祥经常带着孙子和孙女参加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在当地开展的各种自然教育活动,“我希望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传承下去。”
西岭自然中心的前身是西岭雪山景区云曦餐厅,现在变身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西岭自然中心,景区负责人表示:“将原来每年可以创收几百万元的餐厅改建为面向游客的自然中心,虽然损失了一些经济利益,但承担起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宣教的社会责任,唤起了成千上万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此外,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入口社区——彭州宝山村、都江堰虹口乡、崇州九龙沟等地都将原有的景区设施变为自然教育中心,以符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这一新身份。
为了更好地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申报—认定—授权”,大熊猫国家公园遴选了一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授权周边社区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LOGO及形象宣传语。
今年8月,在成都桂溪生态公园举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推广活动上,茶叶、竹笋、黄连、蜂蜜、果酒、米酒、猕猴桃……这些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产品成为亮点。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山地旅游等特色产业,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同时,大熊猫国家公园还建立原住居民参与生态保护机制,推进设置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600个。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人兽冲突预警体系和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试点为区域内6万余名居民购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承保范围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居民(含游客)人身、财产安全。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到百姓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正在探索发展一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雨田 图片由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提供)
四川频道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