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全面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效。如何落实好各项关键任务?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书平。
谈认识
纵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记者: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财政厅对此有何考量?
陈书平: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必要之举。我们将紧扣省委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做好我省财税体制改革系统谋划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出一批论证成熟的改革举措,既解决当前财政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推动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守目标,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找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有效路径,实现“放得活”和“管得住”有机统一;处理好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做好省级与市县权责利匹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政策制定、资金分配中,找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
二是突破关键,解决好三类问题。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敢于直面“老大难”,统筹各类资源、协同各方力量,推动长期“挂账”问题逐一销号;解决所急所盼问题,把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围绕促进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优化民生供给的管理创新,有针对性谋划改革举措;解决取向导向问题,重点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结合趋势规律,加强前瞻性政策制度研究。
三是优化路径,把握好三项重点。增强目标的一致性,加强对改革任务的整体性谋划、一致性评价,确保改革目标相互兼容;增强措施的协同性,加强对跨领域、跨区域、跨周期改革事项的协调,协同高效推进改革;增强效果的集成性,发挥好政策叠加效应,推动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强统筹
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
记者:全会提出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财政厅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陈书平:一方面,我们加强财政收入、转移支付、政府债券、结转结余等“资金”统筹;另一方面,在资产、资源、资本统筹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
一是清查盘活国有资产资源。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国有资产资源清查工作方案,部署对各级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起底式”清查,分领域分类别建立闲置低效资产资源台账,开辟产权确权绿色通道。我们推动市县建立集中运营平台或委托专业机构,整合低效闲置资产,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理;积极推进公立高校闲置资产盘活利用;鼓励国有企业通过进场交易、协议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
二是挖掘矿产土地资源收益。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契机,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激励机制,将矿业权出让收益由省、市、县按固定比例分享调整为与找矿投入挂钩,激励各地勘探储备更多可供开发出让的优质矿业权。支持省属国企和市县国企共同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推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财政优势。
三是有效提升国资国企贡献。对省属国有企业进行资本金补充,健全资本注入与经营指标、利润上缴挂钩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省属国有企业特别利润上缴机制,对部分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增加收取特别利润。加大国有资本收益复核力度,督促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确保国有资本收益应收尽收。
优保障
创新集中财力办大事模式
记者:全会提出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财政厅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书平:集中财力办大事,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之策,也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必行之举。对此,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积极探索资金整合的有效路径。
首先是提升财政保障重大战略实施的能力。2023年起,省级财政统筹资金设立高质量发展基金,用于分区激励、科技创新、产业突破等重点方面的项目实施。2024年起,省级财政按10%的比例统筹省级部门发展类专项资金,设立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基金,有力支撑了增发国债省级配套、“两新”政策兑现、稳增长阶段性政策落实等出资需求。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市县结合实际提高财政调控能力、服务重点需求。
其次是跨领域跨部门跨级次整合资金。主要是促进各方面资金功能互补、用途衔接,支持跨领域、跨区域综合性重大改革发展任务实施。比如,我们从2023年起将中、省、市、县四个层级,以及行业部门分块管理的“天府粮仓”全链条专项资金统筹纳入财政平衡方案,3年筹资2500亿元,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跨部门、跨级次统筹资金制定操作规程办法,向各级各部门推广使用。
最后是锚定重点一对一定制“政策包”。针对重大项目、重要行业、重点区域发展需求,综合运用专项资金、税收政策、引导基金、财金互动等多种政策手段,定制“政策包”、打好“组合拳”,予以精准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各类财政政策工具协同,增强政策叠加效应,形成促发展合力、提升促发展效能。
重引导
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
记者:在完善财政资金引导带动政策机制方面,财政厅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果如何?
陈书平:近年来,我们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放大财政资金,不遗余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们建立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我省从2015年起建立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以3年为周期迭代更新,已历经3轮、执行9年。今年,我们重新架设了“1+3”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1”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3”为支持建设“天府粮仓”、现代化产业体系、金融“五篇大文章”3个方案。未来3年,省级财政预计每年安排资金近40亿元,引导带动更多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我们重构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今年,我们推动省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优化重构,采取“母基金+综合基金+子基金”三级架构,母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我们以最强的投入、最高的让利、最大的容忍、最长的预期,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带动国资(国企)基金和市场化基金竞相发展,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基金投资雁阵格局。
我们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体系。按照“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整合政府性融资担保资源,推动组建省级融资担保集团,发挥全省行业龙头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支科技融资担保业务给予奖补,引导“三农”、小微、科技缓解“融资难”痛点;对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再担保费给予补贴,推动业务平均费率降至1%以下,缓解“融资贵”难点;出台一系列风险补偿政策,鼓励支持省级再担保机构对上更好争取国家融担基金支持,对下拓展直担机构业务。截至目前,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约1050亿元,平均担保费率0.99%。
严管理
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记者:近年来,财政管理范围持续拓展、链条不断拉长,复杂性日益上升。财政厅如何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陈书平:我们不断强化绩效管理和财会监督两大抓手作用,鲜明提出“管资金、管政策、管项目,都必须管绩效和监督”,建立“三管三必须”工作机制,让各级各部门责任更加明确,管理直达末端。
在绩效管理方面,2023年,我们率先出台《市(州)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办法(试行)》,从收入能力、支出保障、管理水平等3个方面设置13类27项指标,对市(州)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三维画像”。下一步,我们考虑选取基础教育、城市公交、公共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开展公共资源配置绩效改革试点,进一步拓展绩效管理边界。
在财会监督方面,聚焦重点资金、重大项目、重要政策,坚持小切口、大纵深,开展抽样式、穿透式监督。建立“三合一”推进巡视巡察、审计检查、财会监督问题整改机制,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每季度重点跟踪督办。探索监督检查问题综合评价体系,立体反映市县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精准实施评估预警。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修订“四川省财会监督条例”,推动实现五个层次监督并行,着力构建“大监督”格局。(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凘源)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