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四川在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出总动员、总部署。当前,南充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副中心培育机遇期、现代化建设攻坚期,必须依靠改革增动力、添活力。
如何推动省委全会精神在南充落地落实?近日,南充市委书记张冬云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
深化思想认识 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落实
记者: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南充将如何贯彻落实?
张冬云: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必将引领全省走出一条贯彻中央精神、彰显四川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改革之路。
近年来,南充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出台实施重大专项改革方案579个、涉及改革事项1968项,承接国省重大改革试点183项,在公立医院改革、城乡融合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为国省改革提供了较好经验参考。
10月17日召开的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既全面对标对表中省改革部署,又谋划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事项,比如提出优化工业立市推进机制、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政策体系、深化临江新区集成授权改革等,推动改革更好落地落实。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细化改革任务,创新举措、压实责任,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改革补短板增效益 奋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全会提出“支持川东北经济区以工业振兴引领高质量发展”,南充把“工业立市”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具体行动上有哪些改革举措?
张冬云:新型工业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南充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我们针对工业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园区能级低等问题,鲜明提出“产业为本、工业当家”理念,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围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定位,扎实开展新型工业化攻坚突破行动,推出系列改革举措。
一是建立工业领域重点产业“链长制”。坚持链式发展、建圈强链,围绕构建“3+2+3”工业产业体系,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1个重点产业由1名市领导任链长的“链长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三大支柱性产业成链集群,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成势。
二是完善集中力量抓工业的体制机制。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8条政策措施、新型工业化攻坚突破行动工作方案等,成立6个产业服务中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直管工业机制,常态化开展工业项目竞进拉练,推动力量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聚焦、资源向工业倾斜。
三是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相继出台一揽子政策,持续深化“全域通办”“一网通办”“全程代办”等改革,完善破坏营商环境行为问责机制,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立市战略实施成效明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特别是随着四川永盈新材料即将建成投产、吉利新能源商用车产能充分释放、能投燃煤发电等项目签约落地,一批新升规工业企业达产满产,南充工业发展动能正加速集聚、潜力正加速显现、短板正加速弥补。
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揽农业农村改革
记者: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南充将如何通过改革不断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张冬云:我们坚持以“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抓好产业联动、城乡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基层治理“六个融合”。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等“十个一体化”城乡融合集成改革试点,创新组建“1+17”人才发展联盟助推乡村振兴等改革举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和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内涵式发展,加快向宜居、韧性、智慧的Ι型大城市迈进。抓实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强化县城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市域副中心。深化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创建一批省级百强中心镇。
二是优化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丘陵集中发展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科技、资金、企业、能人下乡,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抓好营山县、仪陇县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推动“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开展农业特色优质发展行动,健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持续擦亮农业大市“金字招牌”。
把牢全面深化改革价值取向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记者:全会提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南充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有什么新的考虑?
张冬云: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积极推出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比如,推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入选2023年世界银行等机构评选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探索的公立医院改革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民生急难愁盼变成改革优先事项,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强弱校“捆绑”发展改革。支持西南石油大学建设“双一流”高校、西华师范大学提升办学层次、川北医学院更名为医科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创建职教本科大学。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力度,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建设高质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全面推进“一个总医院”模式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深入开展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居民就业、养老育幼、生育支持、社会救助等领域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广泛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筑牢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抓住近期党中央、国务院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和省委、省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系列举措实施机遇,因地制宜推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供给结构、经营方式、调控政策、监管机制等改革,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住有安居、生活幸福。(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凌 徐浩煊)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