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旁,长江奔腾流过,一艘满载着2000余吨汽油的运输船缓缓驶向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泸州石油分公司泸州油库(以下简称泸州油库)的卸油平台。
泸州油库占地面积77亩,库容3万立方米,承担着川南地区汽油和柴油的储存、中转和供应职责,平均每年油品吞吐量超40万吨。
运油船靠岸,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油库负责人周路带领3名卸油工人,开始卸油前的准备工作:停船固定、安全检查、油品检测、计量核对……整个过程耗时近两小时。一切准备就绪,工人迅速将输油软管与船只对接,开启抽油泵卸油。卸油过程中,3名卸油工人分工协作,检测、核对、接管、开泵等工序有条不紊,连卸油速度、温度也都严格按规定进行。
“一个小时内,汽油卸油量为180吨、柴油卸油量为220吨;气温超过35摄氏度不能卸油。”周路介绍,每月到油库卸油的船只有10至12艘,平均一艘船载油量为2000余吨,全部卸完大概需要12个小时。
“这既考验细心,也考验耐心,容不得半点马虎。”周路说,一方面,安全生产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另一方面,由于油库处于长江上游且采取水路卸油,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其中最大的污染风险来自卸油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交谈中,周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滴油也不能漏进长江”。
如何保护一江清水?在进一步探访中,记者发现泸州油库的宝贝真不少。
站在卸油平台,周路指向周围江面——有一圈黑色的围栏将卸油平台围住。“这是我们长约700米的围油栏,其作用是将泄漏的油液圈在这个范围内,不向外扩散。”周路介绍,除了围油栏,油库还配备吸油毡、储油囊、水面收油机和扫舱罐等。这些设备联合使用,能应对一般的漏油情况。“油的密度比水小,即使发生泄漏情况,油也会浮在江面上,油库配备的这些装备可轻松地将江面上的漏油吸取干净。”周路说。
为进一步节能减排、守好安全和绿色底线,泸州油库不断改造工艺、升级设备,严格规范固废处置流程。目前,泸州油库已实现码头三级隔油池及转运系统清污分流,同时建立常态化环境监测机制。此外,泸州油库每季度还联合泸州海事局、长江泸州航道局等部门,开展常态化巡察、环保应急演练等工作。
“我们平时还重视绿化工作,开垦荒地,打造小菜园,并种植果树和观赏性树木。”周路说,泸州油库连续10年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目前油库港口码头的13.5亩土地上,绿植覆盖率达30%以上。
市上也传来好消息:近日,泸州油库顺利通过泸州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审验收,成为全省首座“无废港口”。
采访结束,记者沿长江边的公路驾车返程,沿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标语十分醒目。(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