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记忆中小时候的沱江。”日前,在内江花萼湿地公园的栈道上,从小生长在沱江畔的四川水汇污水处理项目运维管理负责人吴越感叹道。
2017年11月,内江入围全国第一批也是四川唯一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开始积极探索推行智能化流域治理。
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沱江一度是四川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如何让沱江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内江一直在探索。
“智慧治理”让数据“跑起来”
“太难了!”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吴越回忆起自己刚到内江工作时面临的情况,“沱江内江段有十余条重点小流域,项目涉及的点位总共有129个,跑一趟下来要1700多公里,耗时一个多礼拜。”吴越所在公司参与建设的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公园绿地建设、河岸生态修复等内容,“仅项目涉及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就多达91个。”吴越说。
流域面积广、涉及点位多等现实情况,也给资中县球溪镇的村级河长杨碧华带来不少困扰,“巡河的工作内容包括防汛、河道保洁、排污检查、安全隐患排查等,光走一圈就要花费很多时间。”杨碧华说。
“要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内江市水利局局长郭英介绍,目前,内江市各级河长和基层巡河人员都在使用河长巡河APP,通过配合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可实现快速巡查,并通过APP一键上报巡河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在治污方面,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也用上“智慧运营管控平台”,平台能实时监控129个点位的相关情况。吴越表示,数据“跑起来”之后,以前一周都不一定能跑完的路程,现在只用两个小时就能把所有点位“跑”遍。
“协同共治”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新技术手段大大提升治理效率,也对我们管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内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曾强介绍,流域治理的另一大特点是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情况。”
在探索智能化流域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内江基于当地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土壤等基础数据,融合大气污染网格化、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智能执法、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等系统形成“生态环境一张图”。
采访中,内江市环境信息中心主任郑小科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该平台的功能。记者看到,平台的主页面上集成“大气污染网格化智能监管系统”“水污染防治系统”“生态环保智能执法系统”“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池”等近十个选项,“流域治理所涉及的所有需求,大都能在系统里找到,并一键处理,非常方便。”郑小科说。
“‘生态环境一张图’能帮助我们厘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曾强举例说,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监管责任归住建部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责任归环保部门,“‘生态环境一张图’打破了过去部门间的壁垒,使‘九龙治水’转变为‘协同共治’。”截至目前,内江的“生态环境一张图”已对接省、市各平台数据接口134个,共享资源41类。
近年来,通过智能化流域治理模式,内江全面完成城区11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22年,内江12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首次实现全面达标,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Ⅱ类。2023年,内江再次实现水质优良率100%。(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宇)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