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记者走进富顺县飞龙镇真觉村蚕桑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只见小蚕共育室、标准化蚕棚、轨道式采桑机等智能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巨大的“工厂”。“自从有了智能化设备,还有专人统一养、统一卖后,我今年卖了5季蚕,能赚5万多元,比以前自己养多赚了一倍。”村民阳路珍说。
改变,源于自贡为打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小散弱”局面而开展的探索——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将发展工业的模式运用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上,采取“工厂化”“园区化”模式,探寻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富顺县飞龙镇真觉村蚕桑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化蚕棚。伍琳 摄
更智能
农业生产“工厂化”
真觉村的小蚕共育室里,遍布补湿器、恒温设备和全自动通风设备。“小蚕发育速度快、抗病能力弱,以前都是‘靠天吃饭’,成活率只有70%,引进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后,现在小蚕的成活率提升到98%。”真觉村党总支书记周开贵介绍,现在只需在总控箱设定好温度和湿度,一个人就能一次性管护3000多人养的小蚕。
周开贵说,从前养蚕的都是散户,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也低。真觉村试着用“工厂化”的理念来搞农业,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相关企业合作,采取“统一订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养蚕。
如今,在真觉村,“智能+”处处可见:轨道式采桑机一次能运输800斤桑叶,相当于10个桑农的工作量;标准化大棚可任意升降、移动,一次可以养28张蚕……园区内只需5个人,就能对养蚕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管理。
“工厂化”模式运作下,真觉村蚕桑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蚕茧质量从4A级向5A级优化,蚕茧售卖价格从每公斤33元涨到每公斤68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光是卖蚕就有30余万元,较去年增长约25%。再加上土地流转费、鲜蚕茧收购管理服务费等,集体经济收入已实现近百万元。”周开贵说。
“养蚕工厂”也在逐步扩大。飞龙镇党委书记陈雪峰说,计划将镇上所有村集体统筹起来,共同出资建设蚕茧烘干中心、交易中心、桑葚酒厂等,围绕蚕农增收和蚕桑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
贡井区成佳镇杨柳村也在尝试“工厂化”。该村探索大头菜无人机播种、智能化大棚育苗、机械化移栽等“一条龙”智慧化手段。今年的机械化栽秧测产显示,产量高于人工移栽5%,劳动力节约近50%。“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97万元,今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19万元,较2023年增长95%以上。”杨柳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兰说。
“就地‘工厂化’,专业人才支撑很关键。”自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贡正在探索“兴村特岗”机制,根据各村镇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建立乡村人才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周边68所高职院校,一对一选派人才到试点村,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支撑。
破壁垒
村集体经济“园区化”
11月5日,在沿滩区沿滩镇人民村白对虾养殖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罗俊伟和10余名村民一起,在池塘里拉着网捞虾。“这批白对虾定点供给自贡市井城厨艺食品有限公司,大概1000余斤,收入2.5万元左右。”罗俊伟介绍,与井城厨艺的订单合作,源自沿滩区开展园村共建,让各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西南(自贡)食品产业园结对,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今年6月,沿滩区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班在摸排时,了解到人民村有丰富的白对虾资源。随后,专班与产业园内有需求的企业对接,促成人民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与园区签订合作协议,为井城厨艺供给白对虾。
这是自贡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的“园区化”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以订单生产、订制模式为主的现代农业种植业,以及以代养、寄养为主的现代畜牧养殖业,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企业生产的“配套车间”。
“自合作协议签订以来,我们已给企业供应了4000斤虾。”罗俊伟说,除了白对虾,在专班的推动下,人民村还成为园区内自贡市莲香食品有限公司的食用玫瑰供货方,“两项收入加起来,预计村集体经济可以增收近30万元。”
截至目前,沿滩区已组织30户园区企业与12个乡镇(街道)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劳务用工等供需产业链。今年以来,已促进全区村集体经济增收250余万元。
“沿滩区、贡井区正计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谋划肉兔养殖和深加工的深度合作,联合做强肉兔产业链。”自贡市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班负责人刘勇介绍。
“工厂化”“园区化”模式成效初显。今年上半年,自贡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超9000万元,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济100万元以上的村达65个、较去年增加10个,500万元以上的村将实现零的突破。(李晓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行晓艺)
中宏网四川 文章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文章外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即行删除。